为草原“减压” 助牧民增收 兴安盟草畜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兴安盟
2023
07/06
10:21
来源:草原全媒
分享
×

湛蓝天空下,微风拂过连绵起伏的山丘,绿茵茵的草地一直延伸到天际走进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风吹草低,不时可见成群的牛羊和牧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按同样的草场养殖成本计算,45亩的草场可以养1头基础母牛或者5只基础母羊,‘改羊增牛’不仅能够帮助牧民增产增收,更能减轻草场压力,是实现草畜双丰收的良好决策。”科右前旗副旗长、满族屯满族乡党委书记白文杰介绍说,养畜结构要因地制宜,如果不转型,家庭牧场既会对生态造成危害,又将遭受经济损失。

1.jpg

草畜平衡减轻草场压力。

白文杰的一笔经济账理清了当地牧民群众立足生态发展产业的思路。满族屯满族乡是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乡镇,全乡养殖牲畜42万头(只)。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草原“减压”的同时不减少牧民收入,近年来,该乡实施“改羊增牛”战略,带领牧民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和养羊相比,养牛需要的人工少,对草场伤害更低,收入还增加了不少。”走进满族屯满族乡特门乌拉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韩恩成正在为新生牛犊清理牛圈。作为该乡“改羊增牛”示范户,他在卖掉自家200只羊后引进了优质西门塔尔牛,相继建设完成3座标准化棚圈、一座储草库,肉牛存栏量由6头发展到120多头,年收入达80万元。

“改羊增牛”改变了满族屯满族乡牧民传统的“耗草养殖”生产方式,激发了草原牧民多产业发展模式。

在阿拉坦敖都嘎查西恩尼根家庭牧场,牧民义乐呼有条不紊地把刚挤出的鲜奶倒入锅内,准备开始今天的奶制品制作,义乐呼掌握的奶制品制作技艺有10余种,每年通过销售手工奶制品增收10万元以上。

“我们在保证增收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家门口的这片‘母亲草原’,发展奶制品产业同样可以增收。”在该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义乐呼曾经30平方米的小作坊变成了现在300余平方米的制作车间。

不只“改羊增牛”见实效,在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乌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代养托养”模式下的舍饲养殖同样实现了保护草原、增加养殖量。

2.jpg

“改羊增牛”激发了牧民多产业发展模式。

“自己养牛不仅需要考虑放牧、喂养的人工成本,还有承担意外伤亡的风险。如今,我们把肉牛送到育肥基地进行舍饲养殖,通过集中科学养殖既降低了风险,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周边的草原生态环境。”乌都岱嘎查村民丁艳强家有53头西门塔尔牛,2020年,他放弃了自己牧养的养殖模式,把肉牛全部送往育肥基地,如今他每年每头牛可获得分红2000元,闲时务工增收近5万元。

“我们基地是整合防灾减灾、集中舍饲、生态保护等功能,集肉牛养殖、饲草储运、有机肥场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通过代养分红、群众联户养殖、村企互利三种模式,实现草畜平衡区内牧民舍饲、半舍饲养殖化,确保草原不过载,牧民养殖量还有增加,不断推进草畜平衡。”乌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负责人王刚介绍,预计到2025年,该基地可为当地养殖户提供系谱完整基础母牛约4000头,60万亩草场得到休养生息,草原载畜压力将进一步减小,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3.jpg

牧民与草原和谐共生。

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草好,牛羊就壮,生态越好,牧民就越幸福。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牧民心里深深印刻,草原变得更茂盛了、生活变得更美了、端上绿色生态“金饭碗”,日子变得更好了。

兴安盟天然草原植被覆盖率达74.14%。近年来,兴安盟将草畜平衡作为落实“五大任务”、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积极落实草畜平衡相关政策,采取“改羊增牛”、舍饲养殖、轮牧、禁牧等措施,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力争让草原生态优美、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牧民与草原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在兴安大地徐徐展开。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刘也 新闻编辑 郭玉)

THE END
北方plus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北方plus;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northplus.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