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治家:与草原和油画同在

兴安盟
2023
06/21
15:33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
分享
×

董治家1939年出生,内蒙古草原油画院院士、高级画师。从事美术教学工作60余年,组建呼伦贝尔学院美术系。油画代表作品《阳光·盛会·小康》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乌德玛的牛群》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诺门罕战争》被内蒙古美术馆收藏;《赶盛会》被内蒙古草原油画院评为学术奖等。

“许多画家的才情,一辈子献给他诞生或留驻的地方,如果那地方是美丽的呼伦贝尔,他就有用不完的情热,画不完的画。”著名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在《董治家画集》序言中这样写道。

1.jpg

▲董治家肖像 1981年6月7日 陈丹青画

当记者走进董治家老师的画室,时间仿佛穿越回20年前跟他学画的日子:在一间很大的平房画室里,淳朴的牧民、成群的牛羊、阳春与严冬、休憩与劳作,都被他转换成画布上的绚丽挂在了画室的墙壁。那时,董治家老师从呼伦贝尔学院美术系退休不久,慕名学画者很多,记者便是其中之一,常常佩服他早上5点就起来作画的毅力和丹青妙手的技艺。时隔多年,这些油画作品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而年复一年伴随草原的四季晨昏,眼前的老师却已85岁的高龄。

在记者看来,董治家老师以基本功扎实、生活积累雄厚、注重油画技法的研磨而著称。纵观60多年的创作生涯,走的是一条严谨的写实主义之路。年轻时,他经常进京与师会友,多次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的研修班以充实自己,开阔眼界。然而,当董治家老师告别喧嚣的大都市,回到魂牵梦绕的呼伦贝尔草原时,依旧是平和、自信地操起画笔,朝着写实之路坚持地走下去,不停地画到今天。

画家有感于生活,敏于生活。董治家老师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的足迹踏遍了呼伦贝尔的每一寸土地,上世纪80年代曾带着吴小昌、陈丹青、杨云飞、施本铭、高天华、朝哥到草原体验生活,是众画友的向导。对呼伦贝尔草原上透彻的蓝天、变幻的白云、广袤的草地、蠕动的羊群,尤其是与他结为朋友的牧民再熟悉不过。也正如此,董治家老师得到了市内外画界的尊敬和信任。

文章均得江山助,丹青难写是精神。身在边疆的呼伦贝尔画家们信守的是自己心中对艺术的一份执著与信念。翻看董治家老师的速写素描集,篇篇作品均是对生活的记录,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速写已不是停留在搜集素材的层面上,而是一幅幅独立的绘画艺术品。

2.jpg

▲《额尔古纳保卫战》 1979年7月

如果追溯他早期的创作,70年代末创作的《额尔古纳保卫战》一举成名,从中可体味到画马的功力和对大场景的驾驭能力。也许是他对题材的选择取舍,董治家老师的中期画作转向了草原风情和风俗的描绘。

3.jpg

▲《牧马人的冬天》 1988年10月

《牧马人的冬天》大胆采用了对称式构图,一根套马杆直冲画面上方,组合成三角形的构架,稳定向上。有意不去刻画人物的正面形象,而用整体的气势和冷峻的色调,强化了男子汉的壮气和力度。

4.jpg

▲《乌德玛的牛群》 1983年11月

5.jpg

▲《远方》 2005年6月

《乌德玛的牛群》《远方》同是表现冬季场景,前者充满舒心的生活情调;后者漾溢着诗一般的韵味。若没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把握,若没有对在艰苦生存空间辛勤劳作的牧民注入人性的理解和关注就不会画出这些动情之作。

6.jpg

▲《阳光·盛会·小康》 2022年11月

《阳光·盛会·小康》用轻松愉悦的笔调,借鉴印象派的点彩法,成功地表现了光的效果,描绘了人畜兴旺的喜悦场面。

7.jpg

▲《源泉》 1998年10月

《源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是董治家老师前所未有的作品。在如此大的画作中,他很好地处理了多变统一的构图样式,很好地处理了黑白的对比与穿插,很好地处理了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很好地处理了虚实相间的关系,很好地处理了动与静的结合,很好地处理了主形与副形的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采访结束时,董治家老师说:“呼伦贝尔有悠久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雪原等优势资源适宜国内外画家前来从事油画艺术创作。”

董治家老师期待呼伦贝尔美术再出油画精品,再创辉煌。

THE END
北方plus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北方plus;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northplus.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推荐